曾梵志
1964年
湖北省武汉市
曾梵志,1964年出生于湖北武汉市,1991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。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,曾梵志的创作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敏锐的社会批判,受到评论界广泛的赞誉,也得到社会民众的持续关注。与此同时,曾梵志参与了一系列国际和国内重要的艺术展事,包括首届广州双年展(1992)、广州三年展(2002)、威尼斯双年展(2009)等,并在上海美术馆、苏州美术馆、新加坡美术馆、保加利亚国立美术馆、法国Saint-Etienne 当代艺术博物馆等知名艺术机构举办了个人展览。曾梵志被认为是当代中国较具代表性和国际影响的艺术家之一。
2014年2月在巴黎市立当代美术馆举办的曾梵志首个法国回顾展落幕。展览汇集了曾梵志1990年至2013年创作的39件作品,其中就包括他最具有代表性的“面具”系列,如《面具系列6号》,还有2004年的作品《肖像》。
个人作品
1992年 《九十年代中国美术(油画)双年展》获优秀奖 广州;《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展》香港艺术中心。
1993年在香港汉雅轩画廊举办“假面 · 曾梵志个人油画展”;作品《协和三联画》获“九十年代广州双年展”优秀奖。
1994年参加“首届批评家提名展”(中国美术馆)。
1995年 《中国前卫艺术展》西班牙巴塞罗那现代艺术博物馆;《从国家意识形态走出-中国新艺术》德国汉堡国际前卫文化中心。
1996年 《中国!》德国波恩当代艺术博物馆;《现实:今天与明天-九六中国当代艺术》北京国际艺苑;《首届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》北京中国美术馆。
1997年 《8+8-1-十五位中国当代艺术家》香港SCHONEI画廊;《"引号"-中国当代艺术展》新加坡国家美术馆。
1998年 《IT IS ME》北京太庙;《中国当代艺术》德国柏森;
《曾梵志:1993-1998》北京中央美术院画廊、四合画廊、上海香格纳画廊展出。
1999年 《开启通道》沈阳东宇当代美术博物馆;《中国现代艺术》美国旧金山LIMN画廊;《中国油画五十年》中国北京;《财富论坛画展》中国上海。
2000年 《未来》澳门当代艺术中心。
2007年5月,曾梵志第一件过千万的作品于香港佳士得拍出,其1996年作品《面具系列:11996第8号》估价为100万至150万港元,最后拍出1264万港元。事实上,曾梵志最吸金的面具系列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便已进入拍场,但在1997年中国嘉德秋拍的首秀中,这幅估价为8万至10万元的《面具97》惨遭流标。
2008年6月《面具系列1996No.6》以高达7536.75万港元成交,刷新了此前蔡国强保持的最贵中国当代艺术品纪录。
2012年9月1日在北京798举办的芭莎明星慈善夜,曾梵志与冯小刚共同创作的作品《一念》拍卖了1700万元。
2013年《最后的晚餐》,(2001年作,油彩画布,220x395 )拍出1.8亿港元 成亚洲最贵当代艺术品。
2013年11月23日,《协和医院系列之三》香港佳士得拍出1亿港币落锤。
个人荣誉
1993年作品《协和三联画》获“九十年代广州双年展”优秀奖。2010年12月19日,获得2010中国娇子新锐榜年度艺术家。
社会活动
曾梵志在参加时尚界的慈善拍卖时,就曾捐出过一米七的大画,让主办方感激不尽。此外,曾梵志每年还拿出12万,在母校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;每年拿出10万美金,资助北大现代艺术档案的研究工作。曾梵志说自己以前也有过困难的时候,当时也接受过别人的帮助,爱心是需要传递的。对于这些在地震中丧失行走能力但仍旧热爱艺术的孩子们,曾梵志通过记者传达鼓励的话。
在地震发生后,曾梵志也到过地震灾区。“我刚开始的时候先是听别人说了一些关于‘艺术助残’的事情,后来见到周春芽听他详细地告诉我之后,我决定支持并真正地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。”之前不少社会各界人士都对“艺术助残”慷慨解囊,曾梵志也毫不例外,他一口气捐赠了35万人民币,这成为“五彩基金”成立以来收到的最大一笔单人捐赠。周春芽对曾梵志的善举表示出由衷的赞赏,他说:“为了让这一大笔善款发挥更大的作用,我们决定用这笔钱专门设立一个‘五彩基金·曾梵志艺术奖学金’,用作残疾孩子在艺术院校深造的学费,只要他们考上大学,奖学金正式开始启动。”慈善晚宴,曾梵志也出席了。
人物评价
曾梵志的作品以其严谨而独特的造型,假面具的符号,在单纯而平静的背景衬托下,演绎着当下人们的精神状态,烦躁、不安.尽管带有卡通的色彩和调侃的味道,仍给人以沉重感和压抑感。他的作品在写实的外框下,采用隐喻和象征的表现主义手法,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。
作品热议
对于曾梵志的《最后的晚餐》,朱其说,杰出艺术家的作品可以成就高价。但要满足一些必要条件。
首先,画家的作品是否得到了学术界的共同认可?如果艺术史都评价一个人的作品成为了一个时期的代表作,即便他本人不是顶尖的艺术家,至少也能够获得艺术史评价对其作品价格的支撑。
第二,画家的作品价格是否公允?不能是只有一场拍卖会上你出现个天价,你所有的作品就都能水涨船高。在国外,一个画家的身价,取决于10家~ 20家世界上顶尖的艺术基金会给出的平均报价。比如一个画家可能卖过一幅1亿元的画作,但几年来只有这一幅达到过1亿元,其他的作品都在2000万元左右,那么1亿元的那幅作品带有偶发性,不能算作能够代表你作品的真实的价格。
当然,即便是毕加索这样伟大的画家,他的作品价格也存在差距,那些具有历史代表性、得到过艺术品评价的作品,价格一定高于他的小品画。但市场对其作品的平均价位是有预期的。
“曾梵志的作品没有理由卖到这么高。我认为还是一个地区炒作价格。在台湾也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,某一 个艺术家的作品被资本疯狂追逐,但跃出这个地区,没有人认可这样的价格。”
第三,一件拍品的落锤价是不是真正的交割价?事实上,在拍卖落锤后交割后,可能还有很多外人不了解的协议方式。比如艺术家还会多送买家几幅作品,等于是买家出了一笔钱买了画家一批画。“但有些天价拍品即便是买一幅送一批,买家最后也不买单。”
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,曾梵志的天价作品在西方主导的系统之中,与国内的作品没有可比性。而所谓的系统,也可以看成是一个圈子。“你进不了这个圈子,你就是外行,有好东西也卖不出好价钱。”
“曾梵志的天价对国内很多人来讲,是没有意义的,因为那是西方的定价系统和香港的拍卖系统合作的产物,与国内艺术系统不对应,也可以说没有任何指导意义。”陈少峰表示。
中国没有当代艺术?
有人说,曾梵志作品的天价,会让中国当代艺术热起来。朱其却说,中国当代艺术没有热,今后十年也不会热了。“艺术市场是不受报纸的影响,如果全国的报纸今天都报道股市要涨,可能明天股市在人气作用下就真的会上涨。在艺术品市场,买东西的始终是那一小批人,他们不受媒体影响,媒体说市场会火,到下半年可能还是没人气。”
虽然已经“得罪”了不少人,但朱其还在强调,严格说来,那些明星艺术家也不能算作是当代艺术家。因为他们用的艺术表现语言,还停留在“二战”以前,比如表现主义,或者上世纪50、60年代的波普艺术,那些都不能算做是当代艺术。当代艺术应该以多媒体为载体,而且基本上不包括绘画。
“现在很多人说自己是当代艺术家,当我没有见到一个画家贡献了一种新的艺术语言。只有贡献了一种新的语言模式,才能说你的作品是当代艺术。我们现在只能是当代题材绘画。在中国,那些所谓的当代艺术家,大部分是名不副实的。在国外也是这样,弗洛伊德绘画也很不错,但没有人说他是当代艺术家。一些作品可以说是后现代绘画,但后现代绘画也不能成为当代艺术。”
在朱其看来,曾梵志使用的是德国表现主义的语言,严格讲不算当代艺术。“我们这十年来有一个误解,就是把一批惯于使用上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绘画语言的画家,称之为当代艺术家代表。这是不对的。但也有人反驳说他反应了当代生活,但表现手法上你还是用了早已有之的语言,因为艺术史首先是语言史。